口腔醫(yī)學界的學者很早就開始探求口腔粘結技術,但是由于牙齒組織結構和口腔環(huán)境的特殊性,例如牙本質表面存在水分,口腔內存在唾液,加之溫度變化,微生物,酶和咀嚼力的作用等,使粘結條件很苛刻,以至一直未能解決粘結強度和耐久性的難題。1955年Buonocore首先發(fā)現(xiàn)使用醋酸酸蝕牙釉質可提高丙稀酸樹脂與牙的粘結力,1967年Gwinnett2和Buonocore3等人提出了粘合機理.認為經過酸處理的牙釉質的表面有一層多微孔的結構.粘度較小的樹脂將會滲透到這些孔里,經聚合后這些留在孔里的樹脂就像小樹樁(resintags)一樣栽在牙釉質的表面從而使樹脂與牙釉質牢牢的粘合在一起。1976年酸蝕技術得到公認,此后該項技術獲得迅速發(fā)展,并逐漸形成了專門的口腔粘結技術(dentalbondingtechnique)。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粘結技術獲得了迅速發(fā)展,為口腔治療和修復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大部分的粘結已不是單純的靠簡單的機械性固位作用,而是包括化學、機械、范得華力等多種作用而形成粘結力。 目前,最著名的粘結理論是濕性粘結理論:即酸蝕完后,應保持牙齒表面的濕潤,使暴露的膠原不塌陷,涂上粘結劑后,親水性的成分可以攜帶粘結劑的其他組分滲透進膠原層和牙本質小管內,然后,略吹牙本質表面,揮發(fā)性成分攜帶牙本質表面的水份離去,粘結劑就留在膠原層和牙本質小管內,形成雜合層,滲透進入牙本質小管的粘結劑形成樹脂突,這樣粘結強度可以獲得明顯提高?,F(xiàn)在臨床上應用的粘結劑絕大部分是根據這一理論研制的。 本實驗研究也是基于濕性粘結理論,配制UB-Ⅰ粘結劑,探討UB-Ⅰ濕性粘合劑的粘結性能以及粘合劑與牙齒相互作用的機理。 本實驗采用離體無齲壞第3磨牙,將其固定,然后把牙釉質部分切除,在噴水條件下用600目砂紙將牙本質拋光,然后30%磷酸酸蝕15S,水沖洗,保持表面濕潤,分別采用UB-Ⅰ和TB粘結3M復合樹脂;Singlebond操作方法按照說明書進行,然后光敏燈光照,37℃水中浸泡,然后采用萬用材料測試儀檢測在1h、24h的剪切強度。 粘結表面和粘結界面的觀察:用UB-Ⅰ粘結3M復合樹脂,采用萬用材料測試儀將樣本拉斷,用電子掃描顯微鏡觀察UB-Ⅰ粘結劑的粘結表面;采用慢速鋸垂直于粘接界面剖開,噴金,用電子掃描顯微鏡觀察UB-Ⅰ粘結劑的粘結界面。 4-MET和HAP的紅外光譜:將0.5g4-MET和3g羥基磷灰石和10ml丙酮混合,攪拌均勻,用N2吹樣品,使丙酮揮發(fā),至樣品恒重,此時丙酮揮發(fā)干凈。然后將樣品密封,37C水浴。分別在5min,24h取出樣品,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對樣品進行檢測。 生物相容性檢測:根據《牙髓牙本質試驗》方法,采用雜種狗檢測UB-Ⅰ的生物相容性。 實驗結果如下: 1h時Singlebond的剪切強度明顯比UB-Ⅰ和TB高,UB-Ⅰ和TB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24h和48h時Singlebond和UB-Ⅰ剪切強度無明顯差異,TB的剪切強度明顯比UB-Ⅰ低。 掃描電鏡觀察證明UB-Ⅰ粘合劑可以滲入牙本質小管內,形成“樹脂突”,樹脂突表面存在側枝,表明粘結劑滲透到牙本質小管側枝中;UB-Ⅰ粘結劑在牙本質表面形成雜合層。 紅外光譜表明4-MET中的羧基(-COOH-1)和羥基磷灰石中的Ca-2結合形成離子鍵。 UB-Ⅰ粘結劑的生物相容性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要求。通過以上實驗,說明UB-Ⅰ和牙本質之間既存在物理的相互作用也有化學鍵。本研究組研制的UB-Ⅰ粘接劑初步達到臨床應用的要求。
關鍵詞:
濕性粘結劑 剪切強度 生物相容性 口腔材料 紅外光譜
作者:
姜濤
學位授予單位:
吉林大學
授予學位:
碩士
學科專業(yè):
口腔臨床醫(yī)學
導師姓名:
王景云 徐經偉
學位年度:
2004
語種:
中文
分類號:
R783.1 R318.08
聲明: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